top of page

在各大咖啡討論區或群組都會經常出現「該讀哪一個咖啡課程?有用嗎?」的討論,今天就來聊聊三個國際認可的咖啡證書課程。


------ 本文主要針對非咖啡師人士而提供建議 ------


首先,在選擇讀哪個課程之前,要知道你自己的期望和目的。📚


你期望認識更多有關咖啡的知識?或是你沒有經驗,所以想考取咖啡資格來得到別人的認同?你想入行做咖啡師?你想學拉花?你想把咖啡這個興趣成為你賺錢的工具,因此想這樣投資自己?你想自己開咖啡店?


如果你有足夠資金和時間,我絕對不反對你讀任何一個課程,因為你多多少少一定會從中學到新的東西。但如果預算有限的話,看完以下內容再決定吧!


City and Guilds

全名為「國際咖啡調配師技巧證書課程」 (City & Guilds International Awards in Barista Skills),認住隻獅子🦁。


⭐️ 課程內容(6 堂):

  1. 咖啡歷史文化介紹

  2. 咖啡知識(例如:分辨不同產地的咖啡豆、如何選擇優質咖啡等等)

  3. 咖啡調配過程以及各種咖啡沖煮方法(例如:沖煮濃縮咖啡的標準、手沖咖啡、拉花製作技巧)

  4. 製作其他特色飲品(例如:熱朱古力、英式紅茶、沙冰)

  5. 食物、物品處理及儲藏方法

  6. 實習試

⭐️ 費用:大約為 $5,000(連上課材料、筆記及考試費)

❤️ 個人評價:這能讓一個完全不懂餐飲的人初步認識「咖啡師/水吧」的工作,實用性相對較高(起碼有動手做咖啡和教授基本餐飲概念)。至於認受性會稍後一併講➡️

 

SCA咖啡認證課程

這是由精品咖啡協會 SCA 所推出的課程,是現時業界「所謂的最受認可」的咖啡證書。


⭐️ 課程是學分制(當累積滿 100 學分,才能獲得 SCA 頒發的 Coffee Diploma 咖啡文憑,就像讀一個大學學位一樣)


必修科:Introduction to coffee (咖啡基礎入門) (10學分)


選修科分為 5 大範疇:

➀Brewing (沖煮技巧)

➁Barista Skills (咖啡師技巧)

➂Sensory (品味鑒賞)

➃Green Coffee (生豆學)

➄Roasting (烘焙學)


每個範疇又分成 3 個級別:

Foundation (初級) (5學分)

Intermediate (中級) (10學分)

Professional (高級) (25學分)


⭐️ 費用:要累積到 100 分,費用大約為港幣 8 萬以上,大概是讀一個大學學位的價錢😱😱😱 還有!!!不要以為 100 分就可以開班授課!要成為導師還需要再考「導師牌AST」(Authorized SCA Trainer) ,一切都需要以金錢堆砌出來!(讀過的人跟我說的==)


❤️ 個人評價:只是你有錢&有時間,我絕對不反對你讀,始終它能讓你在一個框架中流理所有咖啡知識。不過,我覺得 SCA 比較適合本身有點咖啡底子,又想進修咖啡某個範疇的人(不強求要讀夠 100 分)。而累積滿 100 學分所獲得的「那張咖啡文憑」作用對咖啡師層面並不算大,反而想從事咖啡導師/負責咖啡店內部教學/升職比較有用。

 

CQI Q-Grader

這是國際咖啡質量研究所 CQI 認證的咖啡質量鑑定師資格證書。Q-Grader 與普通的咖啡師認證不同,Q-Grader 更偏重咖啡杯測,生熟豆檢測,咖啡烘焙檢測及感官評價等,因此對 Q-Grader 持有者有更高層次的要求。



⭐️ 課程內容(6 堂):

  • 4大咖啡杯測(水洗、非洲、日曬、亞洲)

  • 4大咖啡三角杯測(水洗、非洲、日曬、亞洲)

  • 咖啡烘焙檢測

  • 咖啡生豆及熟豆分級辨識

  • 嗅覺感官測試

  • 味覺感官測試

  • 有機酸

  • 基本知識筆試 (100題選擇題)

6 天課程首 3 天為上課及訓練,後 3 天為考試。


⭐️ 費用:大約為 HKD $15,000-20,000

❤️ 個人評價:這比較適合想從事杯測師 / 生豆貿易 / 評審這類工作的人士。


 

📖個人經驗分享📖


養貓的人,不用去考個獸醫牌。🐱 同樣,想做咖啡師,也不用去拿張證書去證明。我覺得證書只是給你一個自信心而已。💯


我自己是從零開始去連鎖店做咖啡師,一年後通過了內部考試(只是有本書給你自學&面試而已),再做了一年後想自我進修,所以去了不同國家去了解「咖啡師該怎樣做」(就是到處旅行去喝咖啡而已😋),也順便讀了 SCA Sensory 初中級 / 去澳洲讀了一天拉花堂 / 去 WBC 做義工。回國後又去了 4-5 間不同規模的咖啡店上班。


我的體會是: ➊ 導師們都坦白地說,如果本身已經是咖啡師,其實可以不用上 SCA 初級。 ➋ 把課程的知識內容轉化成能運用在日常工作才是重點。 平時多跟同事們交流,甚至借同事的筆記來看也是不錯,根本不需要花大錢去考牌! ➍ 就算我有經驗,去見工時,對方都會想了解我以前的工作經驗,或者去了其他國家的咖啡見聞多於我擁有什麼證書(現在的證書還只是個 pdf 檔,要自行打印,天啊!🤦‍♀️ )


所以,以前是證書派的我,現在也不再執著,放寬心了。有錢,倒不如到處喝咖啡去旅行✈️


Cheers~(圖片來源:Unsplash)


☕️ 如果......我只是為了興趣,想學多些咖啡知識?[興趣篇]

那可以自己多看書看 YouTube,上簡單的興趣班,四圍喝咖啡,向厲害的咖啡師請教 ...... 甚至上我們免費的系統性網上咖啡課程《解鎖咖啡生態》便可(5月20前完成終極挑戰可獲得限量 POAP!)。


💼 如果......有張證書旁身,對找工作有幫助嗎?[工作篇]

為什麼我總是說坊間的咖啡店都不太會看「所謂的國際認可證書」,而是看經驗呢?


外國的情況我不清楚,不敢亂說。就香港為例,我以前好奇問過很多老闆 / 負責招聘的人,他們都不約而同的說出請人的標準:「只要有手有腳,肯聽話就得,最好係靚仔靚女~唔打得都睇得XDXD!因為沖咖啡很容易,但沖咖啡背後是有很多瑣碎東西要做:下單、服務客人、清潔、搬貨、管理食物 ...... 心態比較重要!如果只想站吧台拉花沖咖啡的話,我都會直接請佢走~」


當然也視乎每家咖啡店的做法,有人會在見工時,聊了幾句,連 CV 也不看,直接叫你沖杯咖啡來看看。又有些咖啡店比較嚴格,不會視連鎖店 / 快餐店餐飲經驗為「經驗」,如果沒有經驗的話,最少要待夠一年才會教你做咖啡。


因此,以這些請人的標準來對比「所謂的國際認可證書」的內容,你就知道證書真的沒什麼用!


如果你本身會自己沖咖啡,又已經有些咖啡的基本知識,你大可以直接去你心儀的咖啡店見工,只要表達出你是會虛心學習,不怕辛苦,願意從低做起,大多數都已經 Pass~要記得「證書只是給你一個自信心而已」~ 咖啡店不太會看你有證書而聘請你,客人也不會因為證書而成為你的熟客。


🏠 如果......你想自己開咖啡店?[開店篇]

我認為最重要的是 Money🤑🤑🤑,其次要了解那區的消費者需求。當然,最少要懂得做咖啡,而且每個崗位都要懂得做,萬一請不到人 / 員工請假也可以自己補上。


我看過有人只讀了 Barista Skills 就當自己什麼都會了,最後絕對是失敗收場。我也親眼見過讀了 SCA 差不多有 8 成的人,簡單出個 shot 時連 tamping 都可以忘記😅,這只能怪他有知識,但沒有經驗。


所謂的經驗,某程度上是肌肉反射的訓練💪不是你平時做一兩杯咖啡給自己喝這麼簡單,而是在面對三杯以上的飲品時,流程該如何安排🔁,如何可以以最有效和最快的速度去完成,而且同時應付客人的各種問題(要下單/倒瀉飲料/翻熱食物/處理投訴......),一心多用考你臨場反應,這些是沒有課程能教的。


(圖片來源:Unsplash)


如果你沒有做過咖啡店的經驗,但又想開店,我建議:


1)去咖啡店做 part-time,吸收經驗,順便偷取當中的業界網絡(例如:奶廠、咖啡杯製造廠、咖啡豆烘焙廠、咖啡機租用公司、申請牌照等等的電話和聯絡人)😏


2)去你相熟的咖啡店問東問西,與咖啡師/老闆打好關係,再挖角/合作😎。就算挖角不成功,將來咖啡店發生什麼問題,也有咖啡朋友可以問。


3)至少要有基本的營運知識(如何用磨豆機、咖啡機、收銀機),之後你想更上一層樓,了解咖啡中的原理與關鍵,再去上課惡補會更有效。


因為營運咖啡店不只需要知識,還需要經驗、做生意的頭腦、顧客服務、水電工程、裝潢、品牌設計、marketing ...... 一家最普通只做外賣的咖啡店,保守估計每天也要賣出 100-200 杯咖啡才有機會回本,所以咖啡店一般都會提供輕食,增加成交金額。還要花心思去留住熟客,才能長久做下去。沒有這些想法,連有經驗的咖啡師都一定會失敗收場。最最最重要是在開了咖啡店後,不要因為生意不好而逐漸消磨你對咖啡的喜愛❤️。


因此,在選擇讀哪個課程之前,要知道你自己的期望和目的。而且也不要高估一張證書的用處,你做人對事的態度是更重要的。

區塊鏈(Blockchain),簡單來說就是一個「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資料庫」,透過集體維護讓區塊鏈裡面的資料更可靠,數據更難以篡改,可有效記錄每一筆交易與追蹤資產。


Olam Food Ingredients (ofi) 是一家提供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公司。最近亦透過區塊鏈技術以改善危地馬拉中南部咖啡的可追溯性,滿足消費者追蹤咖啡從農場到烘焙商的足跡。


ofi 的咖啡總經理 Florian Schmidt 表示:「消費者對原料的來源越來越感興趣,但眾所周知,

咖啡豆大多都是來自分散在偏遠地區的小農,從小農戶到烘焙商已經轉手好幾次,並不容易能追溯到源頭。」這就是為什麼 ofi 選擇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原因。

(圖片來源:Olam Food Ingredients)


通過手機應用程式,ofi 從位於危地馬拉中南部地區的小農採購咖啡豆,農民可以直接與 ofi 進行談判和交易。每筆交易都標有農場位置和日期,當中所經過的每一個加工廠、物流公司、烘焙商等等的資料都會完整地保存至區塊鏈中,同時使資料變得更加有透明度。


而最終消費者只需要掃描咖啡包裝上的 QR 碼,就能夠輕鬆地追溯到碳足跡的信息,以及咖啡背後的加工方法與農民獨特的故事。


難道第四波咖啡浪潮真的是「去中心化咖啡」?

 

5月20日前完成終極挑戰可獲得限量POAP!


想從零開始學咖啡,又不知道如何開始?想報咖啡課程,又覺得太貴?想自學咖啡,又學到東一忽西一忽?

《解鎖咖啡生態》深入淺出地讓大家從零開始學咖啡,以輕鬆有趣的角度來有系統地學習咖啡知識。雖然並非證書課程,但內容絕對超出證書課程,而且是免費的!▶馬上解鎖

緊貼最新咖啡潮流丨咖啡生態 ▶ 咖啡生態各大平台:https://linktr.ee/heycoffeeanimal ▶ 其他出版:《咖啡師成長日記》 《解鎖咖啡生態》 ▶ 商業合作歡迎來信:heycoffeeanimal@gmail.com

微塑料是指一種直徑小於 5 毫米的塑料顆粒,它無處不在,也悄悄地回到我們身上。據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研究分析,估算全球人均每週攝入約 2000 粒微塑料,相當於每週吃掉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。

(圖片來源:Wix)


一間專門提供微塑料測試和分析服務的研究機構 - 韓國分析科學研究所(KIAST)對市場上廣泛使用的 7 種紙杯進行了微塑料檢測實驗,發現一杯咖啡中就已經有 20.3 粒微塑料。假如你每天用紙杯喝咖啡,每年就喝掉了 7,409 粒微塑料。


實驗中,將加熱後的純淨水倒入實驗組紙杯中,再以燒杯作為對照組,放置 1 小時後再進行收集、過濾和分析樣品。實驗共檢測了 7 種紙杯,包括代表性品牌的紙杯、便利店外賣紙杯以及在市面上輕鬆購買到的通用紙杯。


結果發現,A 公司的紙杯中驗出 20.3 粒微塑料;名茶品牌 B 公司的紙杯中驗出 51.7 粒微塑料,是 A 公司的 2 倍以上;糖果連鎖企業 C 公司的紙杯中驗出 13 粒微塑料。


人類沒有節制地使用和丟棄的塑料分解成微塑料,散落到空氣和水中,通過食物鍊和呼吸系統重新入侵人體。不僅會直接通過嘴巴食用的食物吸收,也會從每天與皮膚接觸的衣服和化妝品,以及每天使用數次的咖啡杯塗層中吸收。雖然大多數微塑料都會從體內排出,但也有可能會積聚在體內,引發炎症、破壞腸道微生物群落、癌症 ...... 總之沒有好處只有壞處~


所以,為了自己和地球,減少用咖啡紙杯吧!

 

想從零開始學咖啡,又不知道如何開始?想報咖啡課程,又覺得太貴?想自學咖啡,又學到東一忽西一忽? 《解鎖咖啡生態》深入淺出地讓大家從零開始學咖啡,以輕鬆有趣的角度來有系統地學習咖啡知識。雖然並非證書課程,但內容絕對超出證書課程,而且是免費的!▶馬上解鎖


緊貼最新咖啡潮流丨咖啡生態 ▶ 咖啡生態各大平台:https://linktr.ee/heycoffeeanimal ▶ 其他出版:《咖啡師成長日記》 《解鎖咖啡生態》 ▶ 商業合作歡迎來信:heycoffeeanimal@gmail.com


coolyee-201029.jpg

About Me

CL,咖啡設計師,愛去不同國家探索咖啡世界。現為《咖啡生態》編輯、《咖啡師成長日記》作家及《咖啡生態與禽獸朋友們》動畫師,希望帶大家認識咖啡界不同面貌。

 

Join My Mailing List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© 2023 by Going Places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白色的YouTube圖標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