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隨著氣候變化,咖啡愈來愈難生產。哥倫比亞最新研究發現,蜜蜂有助咖啡結果,一起來看看這項發現吧!

阿拉比卡咖啡植物是自花授粉的,因此,一直以來,人們都沒有特別留意過動物或昆蟲對咖啡植物的影響。


今次,由哥倫比亞國家咖啡研究機構 Cenicafé 和德國跨國製藥公司 Bayer AG 開展了一項調查,發現了有88種蜜蜂和250多種昆蟲會到訪咖啡田。


而且蜜蜂昆蟲使咖啡結果率可高達16%,比在2003年,由印度尼西亞研究出的結果率增加了約6%。


普遍咖啡農會在開花期間使用農藥和化學品來驅走害蟲,但同時,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,昆蟲多樣性反而令咖啡樹生長得更好。


希望人們在生產咖啡的同時,能考慮到動物昆蟲多樣性,與牠們共存就好了!

(相片來自Perfect Daily Grind)


緊貼最新咖啡潮流丨咖啡生態

▶ 喜歡咖啡生態嗎? 一鍵支持,請我們喝杯咖啡吧:

▶ 商業合作歡迎來信:heycoffeeanimal@gmail.com


咖啡可以加糖,原來也可以加鹽!!!

據估計,鹽有多達一萬種用途。它可以調味、保存食物、清潔油膩表面、去除污漬,甚至用它來代替漱口水。原來,世界各地都有著異常長久的「咖啡加鹽」文化。


各地的「咖啡加鹽」文化

在土耳其的婚前習俗,準新娘會為她未來的丈夫和他的家人準備咖啡。新娘會故意在丈夫咖啡中加入鹽來測試對方性格;在台灣,人們會在美式咖啡中加入鹽味奶泡,製作成海鹽咖啡。


在北斯堪的納維亞,人們都習慣在煮好的咖啡中添加鹽;在歐洲沿海地區,更會用含鹽量高的微鹹水來製作咖啡。


為什麼要在咖啡中加鹽?

起初,人們加鹽是為了減輕羅布斯塔咖啡的苦味。


來自The Coffee Excellence Center的Sara解釋:鹽不單減輕了咖啡的苦味,亦能帶出咖啡的甜味、保持宜人的香氣。如果人們對苦味特別敏感,甚至可以在精品咖啡中加鹽以代替牛奶和糖。


鹽和苦背後的科學

咖啡中的部分苦味來自咖啡因,但原來更大部分是來自兩種化合物:綠原酸內酯(Chlorogenic Acid Lactones)和苯基林丹(Phenylindanes)。


這兩種化合物並非天然存在於生豆,而是烘焙時所產生的。而萃取過度的咖啡也會比平時更辣、更苦。

當我們吃或喝苦味的東西時,會激活了我們的苦味受體,而鹽味咖啡則激活了我們的鹹味受體,從而產生跨感覺整合知覺(Cross-modal perception),好像抑制了苦味一樣。


這也就是為什麼飲龍舌蘭酒Tequila或瑪格麗塔酒Margaritas時都會用鹽口杯。


下次,飲咖啡飲到悶,不妨試試在咖啡中加鹽!也許會有另一番風味!



緊貼最新咖啡潮流丨咖啡生態

▶ 喜歡咖啡生態嗎? 一鍵支持,請我們喝杯咖啡吧:https://www.patreon.com/heycoffeeanimal

▶ 商業合作歡迎來信:heycoffeeanimal@gmail.com




你會喝膠囊咖啡嗎?自動化咖啡愈來愈普及,如果膠囊咖啡也能做到精品級水準,你又會選擇喝嗎?

相片來自Zsuzsa Zicho

膠囊咖啡歷史

在1970年,瑞士工程師法佛發明的Nespresso膠囊咖啡機,只需要將裝有特定咖啡粉的膠囊放入機器中,就能馬上沖泡出一杯香濃咖啡。早期,他們只向咖啡店、公司等商業市場推廣,但銷量一直不理想。


直到1988年,當時的總經理決定轉向家庭客群,將膠囊咖啡機打造成「時尚的小型家電」,成功開展了中產階級消費者市場。在美國,超過 40% 的家庭擁有一台膠囊咖啡機,而在英國亦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家庭至少擁有一台。


精品等級的咖啡膠囊

由於精品咖啡的文化,各大生產商亦推出精品咖啡膠囊。


咖啡 90% 的味道都取決於咖啡豆,所以,Nespresso會使用超過80分的咖啡豆來製作這類精品咖啡膠囊,這都意味著你能夠快速製作出精品咖啡等級的咖啡。


全球咖啡膠囊銷售額每年增長 9%,而一般咖啡行業的增長率則只有 1.6%。 對於精品咖啡市場的一些人來說,也許這只是具有商業意義,但對於消費者來說,它解決了人們歷來製作精品咖啡時遇到的不便。

消費者都在想的是......

1)既然是精品咖啡,就更不應該因自己沖泡不當而毀掉一杯昂貴咖啡,不如相信穩定又自動化的技術啦

2)新鮮咖啡豆固然好,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、有技巧、有設備去製作咖啡~

3)既然不是要成為咖啡師,只是想攝取咖啡因,何必為難自己呢?


精品咖啡膠囊無需計算水粉比例,無需稱份量,無需擔心研磨度,無需擔心烘焙日,也無需使用計時器,只要放入膠囊,按下按鈕就有咖啡,實在吸引生活緊湊的人們。


試飲經驗

以前,我在倫敦旅行,巧遇過一位法國伯伯。當我跟他說:「我是咖啡師」的時候,他亦開始分享自己也很愛飲咖啡,還好親切地帶我去到攝政街的Nespresso旗艦店Coffee Tasting。

當時,我雖然在心中鄙視,但去到無理由不試(難得店員又不介意有個死靚妹黎呃啡飲)。我當時就是試飲了精品級別的Ethiopia,除了那層假crema和沒有什麼層次之外,味道的確不差。對於只需要咖啡因的人們來說,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!


所以這都令我再三反思:難怪有客人寧願選擇飲膠囊咖啡啦!咁我作為咖啡師到底有咩特別之處呢?


膠囊咖啡vs咖啡師

其實,我認為無需要否定「膠囊咖啡」。


一方面,對象各有不同!膠囊咖啡適合喜歡在家快速沖泡咖啡、志在攝取咖啡因的咖啡迷。而咖啡店適合喜歡與人交流、享受悠閒環境的咖啡迷。


另一方面,膠囊咖啡促進咖啡師要作出改變!精品咖啡浪潮都使咖啡師角色更顯重要,咖啡師不只是負責沖泡咖啡,還需要分享From Seed To Cup的故事,讓人認識咖啡鏈上的每一環。


相信唯有這樣,咖啡師才不會被自動化咖啡所取代。

不知你又有什麼看法呢?


緊貼最新咖啡潮流丨咖啡生態

▶ 喜歡咖啡生態嗎? 一鍵支持,請我們喝杯咖啡吧:https://www.patreon.com/heycoffeeanimal

▶ 商業合作歡迎來信:heycoffeeanimal@gmail.com




coolyee-201029.jpg

About Me

CL,咖啡設計師,愛去不同國家探索咖啡世界。現為《咖啡生態》編輯、《咖啡師成長日記》作家及《咖啡生態與禽獸朋友們》動畫師,希望帶大家認識咖啡界不同面貌。

 

Join My Mailing List

Thanks for submitting!

© 2023 by Going Places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白色的YouTube圖標
bottom of page